湘西自治州环保局2011年全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年来,湘西州环境保护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下,在省环保厅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重点,以污染减排为核心,以确保环境安全为己任,深入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保工作成绩显著。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1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各项重点工作
1、逐步规范项目管理。我们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保三同时验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今年(截至11月底)州环保局审批建设项目90个,其中按照“绿色通道”支持向上申报项目65个;上报省环保厅审批项目37个。全州共开展23个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完成9家企业的验收,分别是省厅7个验收项目,完成了泸溪县蓝天公司验收,州批16个验收项目,完成了湖南湘泉制药公司等8个项目的验收。
2、全年污染物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我州对省政府拟定的减排目标进行认真分析,编制了201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规划及“十二五”污染减排规划。对照规划,我们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今年上半年经环保部核定,我州化学需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9.96%(全省平均下降1.19%),氨氮比去年同期下降8.24%(全省平均下降0.04%), 二氧化硫比去年同期下降32.41%(全省平均下降0.59%)、氮氧化物比去年同期上升32.41%(全省平均上升8.25%)。我州化学需氧量、氨氮、铅、二氧化硫减排总量均能完成省下达我州的年度任务。
3、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水质连年达标。
我州共设置地表水国控、省控监测断面8个,“锰三角”流域断面5个,城区重点饮用水源9个,八县市9个监测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数据截至11月底)。吉首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通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省级评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4、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确保环境安全。
一是认真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今年以来,全州各县市环保部门联合各县市农业,畜牧、工商等相关部门对全州规模以上的136家畜禽养殖场的排污情况进行了督促整改,完成了93家养殖场的整改。开展了医药制造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和水上餐饮专项整治工作,分别对全州医药制造企业和水上餐饮企业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督促整改达100%。
二是电解锰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年度任务。2010年11月以来,州环保局成了五个专项督查验收组,对6个涉锰县市开展了专项督查和现场验收工作。对于在整治期间因超标排放被国家环保部直接督办的花垣县锰锌高科公司等5家企业实施了行政处罚,及时纠正企业的违法行为,消除了环境污染隐患。花垣总投资4.94亿元的14个“锰三角”治理项目, 14家电解锰渣库规范化整治工程、花垣县电解锰含铬废渣无害化处置项目工程、湖南东方锰业集团锰污染减排新工艺示范工程等项目业已建设完成,正申请验收;排吾矿山废水治理工程正进行设备安装;花垣县浮桥河段河道治理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止于2011年11月底,我州被列入整治范围的56家涉锰企业已有 55完成污染整治任务,通过了验收被定位“合格”(包含对生产线不符合产业政策予以关闭10家企业)。
三是重金属污染整治效果显著。为认真贯彻全国《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规划》,积极组织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防控区的吉首、泸溪、花垣、保靖4个县市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湘西锰三角及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审查。总投资1153万元的湖南轩华锌业有限公司铜镉渣分离系统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招标,进入在建阶段。吉首市实施的5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8.4亿元,除1个处于报批阶段外,4个处于在建之中。泸溪县计划总投资1.24亿元的9个项目,其中结构调整项目4个,污染源治理项目5个,目前已全部启动。
四是危险固废综合整治工作有序进行。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制定了《湘西自治州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开展了8县市危险废物专项督查调研行动各1次,共出动监察人员300余人次,检查企业98家,确定涉危险废物企业55家,其中,铜镉渣14家,酸浸渣14家,阳极渣46家,铬渣36家。
(二)以群众权益为根本,加强环保管理力度
1、环保信访调处机制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全年累立案查处违法违规221起(包括凤凰第三产业)计处罚金额达123.45万元,其中涉及水污染污染类55件、大气污染类95件、噪声污染类60件、固体污染类11件,总受理办结201件,办结率90.9%。全年共受理调解办理各类纠纷430件,办结408件。其中,吉首市全年办结各类纠纷231件,办结率达92%。
今年3月25日,我州首次召开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会,就颇受争议的吉首市矮寨镇排坝碳沥青采矿建设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听证会,否决了该项目的建设申请,为行政决策民主化、法制化、依法行政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2、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全面完成。全年环保系统共办理各级人大、政协提案60余件,见面率、回复率、满意率达98%以上,8县市办结率达100%。
(三)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1、大力开展生态州创建。
生态州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生态县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其中古丈已经完成评审工作。推荐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申报省级生态村68个,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和吉首市河溪镇马鞍村,已顺利通过省环保厅审查。
2、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重点抓好了保靖县碗米坡镇陇木、谭家、昂洞、拔茅、驼背5个村农村集中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工作,按期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环保厅、财政厅验收。通过努力,吉首市顺利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审查,吉首市矮寨、寨阳等10个村成功获批为湖南省农村环境农村集中连片整治项目,获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200万元,有力推动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3、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围绕节能减排,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城市污染整治,我们充分利用湘西环保世纪行、“六?五”宣传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今年“六?五”期间,我州环保系统共组织街头宣传3次;解答市民环保咨询107人次;发放环保宣传资料2500余份;张贴环保宣传画100多张;悬挂和张贴环保宣传标语40多条;发放各种小奖品100多件;出动环保宣传车10多辆;展出环保展板30多块;发送手机信息1万多条;组织企业学生等社会各界参与的座谈会4次;制作、播出环保专题片和环保公益广告3个;开展组织新闻报道20多次。在大中专学校和高中组织开展全国青年环保使者推荐活动,我州共有1名高中生和1名大学生被选为全国青年环保使者推荐活动,参加了国家环保部今年11月在武汉举办的学习培训。
(四)以夯实基础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1、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各县市设置大气监测点,全天候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在跃进水库设置大气环境质量背景点,每月监测一次。泸溪县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点,凤凰县完成了城区设置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初步方案,正在积极争取县政府的资金投入。国控污染源分别有废水27家、废气9家、城区污水处理厂9家,州监测站在县市监测站配合下,每季对重点污染源废气、废水进行一次监测,全年共有4家工业生产企业废气或废水超标。
2、科技服务力度进一步增强。
全州共购置192个USBkey设备,完成了全州65个在线监控企业的污染源在线监控安全接入调试工作,进行了在线监控中心“二系统一平台”的安装,目前新的“二系统一平台”运行良好,全州已联网企业66家,在线企业66家。监控中心全年圆满完成省厅安排的3次部、省、县三级视频会议,10次省、市州两级视频会议的视频设备、技术支持工作,保证了视频会议的顺利召开。从上半年数据与权威发布数据比对来看,我州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运转基本正常,监测结果基本上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设备发挥了时时监控污染排放的效能。
3、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优化环保部门能力。一是加强业务培训,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组织两期全州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岗位视频培训,参训人数高达101人,基本覆盖了全州环境监察力量。在吉首举行了全州8县市监测应急演练和监测比武活动,花垣、永顺、龙山监测站分获一、二、三等奖。二是健全内控机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纪政纪条规和警示教育,完善教培和管理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监督,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认真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观看廉政教育影片,深入剖析原因,提升防腐应变能力。程序规范、运行通畅、相互制约、保障有力的内控机制已经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中新增氮氧化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我州今年水泥产量猛增,氮氧化物新增排放量巨大,而又无氮氧化物减排项目,完成2011年任务存在困难。为此,我州将进一步向上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力争明年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
二是环境安全隐患仍然突出。部分企业周边的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对已确定的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现场环境监察手段单一有限,部分企业违法生产,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较为突出,环境污染纠纷案件不断上升。
三是电解锰污染整治后续工作任务仍然紧迫。与原来的治理标准相比,新一轮整治的要求更加严格,我州电解锰企业大部分建于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企业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设计不规范,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的难度较大。从去年以来,我州针对该项争取实施了大量整改项目,目前大部分企业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但强化环境执法和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加强对电解锰和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染不反弹的后续工作任务仍然十分紧迫。
四是环保工作的基础仍然薄弱。县市环保部门人员包袱较重,部分县市的人员工资未纳入财政预算,仍然靠“吃排污费”维持运转,严重影响了环保队伍的稳定,使环保工作陷入恶性循环。环保机构队伍和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环境监管和应急能力仍然不足,特别是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农村环境污染呈现恶化加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