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万物复苏,皆为春来。
距离实施《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已过去一月有余,这部仅12条、近1900字的“小切口”立法,引发的热度仍未退却。这是全国首部规范县域矿山生态修复的地方性法规,为花垣县生态治理开出法治“新方”,也为“锰三角”协同治理按下“加速键”。
聚力整治“添绿”,处处迸发生机
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花垣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锰三角”地区之一,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花垣县全面开发锰、铅锌等矿产资源,在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矿山千疮百孔,矿区满目疮痍,矿业破坏严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锰三角”地区的环境治理,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产方式、结构调整等方面综合施策,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标本兼治解决“锰三角”地区历史遗留问题。
高位推进,定期研究。省级层面先后召开7次省委常委会议、9次省政府常务会议、2次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推进花垣县锰矿污染综合整治,并明确“锰三角”矿业污染整治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
2023年9月,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专题会议。
2024年4月,湖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人民政府三地齐聚花垣共商“锰三角”污染治理。
“如期推进、按期交账,推动‘锰三角’向转型发展的‘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金三角’、民族团结的‘铁三角’转变。”2024年8月,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专题会上,省长毛伟明如是说。
集中财力,有效投入。封堵全部历史矿洞,拆棚搬土清渣,复绿1.45万亩,种植蚕桑8000余亩;整合矿企,成立十八洞集团公司,推动国有资本主导矿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精深加工,打造绿色矿业园区;强化部门、高校合作攻关,推动矿渣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10.1亿元,对花垣县矿业采、选、冶生态环境问题完成全链条排查。一企一策、一矿一策、一库一策,推动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综合整治,成效明显。花垣县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突出单位,《创生态文明示范区,走“两山”转化发展路》获评美丽湖南建设典型案例,十八洞村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花垣县地表水国、省控断面锰平均浓度为0.012mg/L,较2023年下降65.7%,较2020年下降80.2%。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优良率为97%。
“谁污染,谁治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2022年9月,湘西州开出一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大单”,花垣县文华锰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渗滤液超标排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协议赔偿金额3890余万元。该案件被列入湖南省首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其“环境修复+产业转型”模式还被最高检列为国际交流案例。
开展法治“护绿”,强化法制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用好立法权。湘西州是湖南唯一一个具有“两个立法权”的市州,既享有制定民族自治法规的立法权,又享有地方性法规立法权。
保护绿水青山,必须依靠制度、织密法网。近年来,湘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州情实际出发,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则,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立法,多层次、全方位织密生态环境的法规保护网,以立法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若干规定》等多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
关注小切口。绿色是湘西最美的底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为避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各法律层面之间不衔接、缺统筹的问题,及时出台此类基本法规,刻不容缓。
2020年10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公布施行,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地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提供了示范,贡献了样本。清华大学教授曾率相关专业学生案例教学,浙江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还组团来学习借鉴。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包括了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基本层次;明确了州、县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职责;规定了生物多样性主要保护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覆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过程,起点高、定位准,可谓全是“干货”。
湖南龙山县、湖北来凤县,两座县城隔着酉水河相望。酉水河既是县界,也是省界河,更是一条生命之河,为两岸几十万居民提供饮用水源。
过去护河,两地各管一岸,治理成效不佳。如今,针对酉水河跨行政区域管理难等问题,湘西州与湖北省恩施州两地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关系,注重整体施策、协同配合,协作立法制定了《酉水河保护条例》,开启了湖南省跨省行政区域协作立法之先河。在该条例的推动下,龙山、来凤两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建立起水质水量联合监测、违法案件相互通报、违法行为协同执法等机制,形成了联动合力。
从流域保护、河道治理到饮用水源保护,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到农村环境治理,从水里到岸上,以“小切口”立法方式,因需适时统筹,有序开展,湘西州法治网络越织越密。
实施惠民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有效填补了湘西州地方立法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的空白,明确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就建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完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激励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监督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全面系统持续推进“锰三角”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修复不是目的,规范生产才是最终落脚点。《条例》明确规定县人民政府支持在生产的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升级改造,杜绝了传统的“一刀切”“禁开采”。为打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条例》规定,矿业权人和非法开采行为人等不履行矿山生态修复义务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林业、水利等部门有权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代履行。湘西州地方立法的丰硕成果,一脉相承又遥相呼应,为美丽湘西建设赋能添彩。
“今年是‘锰三角’污染治理的收官之年、交账之年,矿山生态修复是矿业综合整治的重要环节,《条例》的实施为花垣县依法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奠定了法治基础。”湖南省生态环境厅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干部夏宾如是说。
创新转化“活绿”,推动绿色发展
抢抓绿色转型。去年六五环境日湖南主场活动原创情景剧《“锰三角”的春天》登台排练时,角落里一位老人默默看着演出,突然潸然泪下,这一幕刚好被在场的记者捕捉到。后经问询,他就是剧中老马的原型人物,花垣县巴傩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麻兴刚。跟锰矿打交道40多年后,麻兴刚壮士断腕,从花垣县兴银锰业责任公司董事长、花垣县著名企业家,摇身一变成为巴傩山上领头人。他承包的几千亩的山地改种黄金茶,春天山头复绿的时候,麻兴刚说,“望着绿油油的茶山,我很开心,还很安心。不像以前,看见光秃秃的山,心慌又着急!”
花垣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以生态聚合推动绿色发展,探索形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径。
“我知道您会来,所以我等。”湘西州委副书记、时任花垣县委书记廖良辉盛情邀请八方宾客。
拓展增收渠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在很小的时候,便听说要修机场、通高铁,但总以为那很遥远。2021年12月6日,期盼已久的张吉怀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群山万壑中一条白色长龙穿梭其中。距离花垣县最近的吉首东高铁站,乘车不过1小时左右。2023年8月18日,占地235公顷、总投资28.48亿元的湘西边城机场正式建成通航,新兴的航空枢纽从大山崛起,开启崭新的腾飞篇章,极大地改善当地交通格局,加速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层出不穷,屡屡“上新”。花垣县立足自身文旅特色,持续放大招,吸引各路游客前来。据花垣县文化旅游广电局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仅1月28日至2月4日,6日内全县接待游客25.97万人次,同比增长23.43%;旅游收入达22593.18万元,同比增长19.57%。
边城不边了,游客慕名而来。清水江水如其名,清澈见底,绕过重庆秀山、贵州松桃,汇聚在湖南花垣的边城镇。游客们荡着小船、迎着微风、三杯两盏,在这里感受一脚踏三省的豪情壮阔,也带着对翠翠姑娘的怜爱聆听着沈从文笔下的爱情故事。
十八洞走出湘西,走向世界。2024年,十八洞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游客们慕名而来,信步走在青石板路上,远处古朴的青瓦木房上升起袅袅炊烟,与环绕的古树青山构成一幅和美乡村的图画。不时有人发出惊叹:“快看,那个房子墙上怎么还糊着牛粪呢”。谁能想象,这个藏于深山之中的小山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球游客争相前往的“最佳旅游乡村”吗?
挖掘文化内涵。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协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发动更多作家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发展。湘西州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成立全省首个地级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委员会,并以文学刊物《神地》为载体出版生态文学专刊,致力于用笔力描绘湘西生态之美,用真情讲述生态环保故事。
“花垣县生态资源丰富、素材丰厚。特别是‘锰三角’整治可以用‘波澜壮阔’四个字加以形容,我们作协也关注到这一点,为此正在创作以‘锰三角’整治为题材的生态文学作品创作”。湘西州生态文学委员会会长、龙山县作协主席尚勇介绍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披绿绽放的季节。我们将迎着春风,以壮士断腕的整治决心、步步为营的治理举措、久久为功的转型实效,全力打赢收官之战,让漫山鲜花绽放在“锰三角”的春天。
作者:石胜福 艾霜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