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官不聊生”是“忸怩作态”
周再生
时下,风行一种“官不聊生”的说法,笔者认为,这是“忸怩作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共中央重拳出击改进党风政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歪风邪气得到明显遏制,截止2014年4月底,已有11979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曝光,其中不乏一餐饭受处分、一顿酒挪位子、一次违规丢帽子的案例。随着转作风的不断深入,党员干部有种普遍感受—“严”。在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还有方方面面的目光监督下,确实让各级干部压力不小,于是乎,“官不聊生”只说就应运而生。
“官不聊生”不外乎是因为紧箍咒多了,违规风险大了;不良的价值取向结出了“歪瓜裂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
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的去”的心态,出现了为官不为、当太平官、遇事绕道走或当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极怠工的现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改作风,是为了洗澡治病、轻装上阵,更好地推动改革,谋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一再强调“三严三实”提倡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正
是为了正本清源,引导干部争做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官。守规矩不是无所所为,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只有这样,为官才能走正道,任事才会有实绩。
要倡导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就离不开激浊扬清、优胜劣汰的环境,就要形成一种让“为官尽责”者被重用,让“为官不为”者当问责的机制。一方面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为勇于改革的干部打气。另一方面更要对该作为不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让今天的“为官不为”,成为明天的“为官不易”,才能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古丈县环境保护局 2014年7月23日